4月16日下午,外语学部在本立楼412报告厅成功举办“卓越外语讲堂”系列专题讲座第二场。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余千华老师受邀以《跨文化适应与双语能力构建的研究与探索》为主题,结合十年海外孔子学院院长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探索,为学部全体教师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分享。
跨文化实践解码:理论与经验的深度对话
讲座伊始,余千华老师介绍了孔子学院公派汉语教师与国际中文志愿者项目的全球布局,展示了全球496所孔子学院、757个孔子课堂在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布情况,让与会者充分感受到孔子学院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汉语国际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余老师结合自身十年孔子学院海外工作经历,从文化冲击的“四阶段模型”切入,即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剖析了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在跨文化环境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她以巴西课堂管理、新西兰对外汉语教学体系等案例为切入点,生动展示了如何通过文化敏感性训练和灵活教学设计突破语言与文化障碍。
专业发展路径建构:孔院经历与学术转化的探索
在职业发展板块,余老师指出,孔子学院工作为教育从业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国际化平台。她以实例说明,公派汉语教师与志愿者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管理、项目协调经验,能够显著开拓国际视野、增强个人综合素养、提升职业竞争力。例如,孔院教师通过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汉语教育研究,已成功申报多项国家级课题,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孔院教师编写的《孔院教学案例资源》等材料,也为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研究成果提供了参考路径。
在问答环节,针对“如何平衡本土文化与汉语教学”的提问,余老师建议通过“第三空间”构建策略,将当地文化元素融入汉语课程设计。她还就当前国家公派汉语教师与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选拔等政策问题给予细致且专业地解答,现场气氛活跃。
讲座最后,余千华老师引用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呼吁更多青年学者投身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语言是桥梁,文化是根基。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明对话的践行者。”余老师的分享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温度完美融合,为外语学部的学科建设工作注入了新的思路。
外语学部将继续以“卓越外语讲堂”为平台,倡导并鼓励教师将语言教育与前沿学术研究深度融合,将教学实践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外语学科建设需求、个体职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助力广大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为新时代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支撑。
校审:郝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