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秋芸:副教授,外语学部英语系教师,屡次获奖,教授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跨文化交际等多门课程,主要研究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曾完成多本著作及多个科研项目。
2019年,丁秋芸离开了奋斗10年的工作岗位,来到了文华学院。文华学院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让丁秋芸爱上个性化教育并产生独到的理解。
思考是践行的基础
早在来校工作前的一次科研讲座上,就有学者提及刘献君校长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并给予高度肯定。那时的丁秋芸并不知道自己会与这所学校结缘,更无法预知会与个性化教育产生交集。
丁秋芸是一个有着十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但文华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全新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工作环境、全新的同事和学生……在众多的新事物中,她被个性化教育深深吸引。
来校后,丁秋云就开始对刘献君校长提出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学习,其中包括刘校长撰写的著作和论文,包括《个性化教育论》、《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初探》、《个性化教育的十个观念》、《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等。书中的很多观点和丁秋芸的想法不谋而合,引起了她强烈的共鸣。“生本教育”、“渗透式教育”等教育理念、“开展个性化教育是教育者的一种境界,一种责任”等观点在丁秋芸的大脑汇集。为了更深刻地解读个性化教育,她结合自己近十年的教学经历,对个性化教育进行了深度的探究。
丁秋云认为,个性化教育不可片面地理解为一对一、一对多的教育,而是应该在整体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发掘自身的潜力,发现自己的个性特点,放大自己有价值的个性特征,从而促使形成有利于成长成才的驱动力和积极因素。作为老师的她,也开始思考如何体现一个班级作为集体的个性;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个性化教育;如何发挥班级优势、班委会及优秀学生的优势,从而带动全班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积极性;如何在课程教学兼顾的同时完成个性化育人。
在这种思考的促使下,丁秋芸开始根据班级的特点进行调整课程设计,在有限的教学实践中,了解学生的个性和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个性化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营养套餐”
刘献君校长在《个性化教育论》中曾提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尤其是本科生教学,主要是围绕课程展开的”,这充分表明课程设计在教学个性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国家也在提倡“打造金课、拒绝水课”的尝试。个性化的课程设计让丁秋芸感到些许压力。
一个真正热爱教学的教师才能做到用心、恒心、专心地投入教学实践。所谓用心,是要做教学的有心人。正如丁秋芸经常和学生说的话,“你选择了英语,你就应该无时无刻、每时每刻都要想着英语,哪怕是你做梦都要梦到英语,有了这种无处不英语的态度何愁学不好英语。”丁秋芸也凭着这股对教学的热爱,开始学习心理学,不断对课程设计进行打磨,构建新颖的教学模式。
她还曾做过个性化教学的实践,构建了“MATE”教学模型,对学生愿景、目标、行动方案、动机四个层面进行调查和监督,根据实验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同时按照每个教学周期的安排将愿景、目标、行动方案、动机制作成积分卡片发放给每一位英语学习者,以实时监控学生在完成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情况,并记录每一周期的积分情况。
深度合作学习,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组间互助等模式的实施,促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听取其他成员的意见,使课堂活动真正有实质性的进展或者促使有价值的成果生成,同时有效构建动态的课堂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写作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获得的不应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合作的快乐和学习的方法。
丁秋芸还尝试以学生为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采用微信、QQ群、课程群、易班、微课慕课等互联网+手段,线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翻转课堂、课堂展示、文化导入等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她将每个行动方案通过指标来评价,通过量化的数据评估和分析,实现过程和结果的平衡。这种个性化的“营养套餐”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线上线下学习、目标跟踪的方法更是激发了不少学生的求知欲。
将无形的育人融入有形的教学实践
除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外,教学目标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是课程育人,即为素质目标。丁秋芸常向学生发出“大学三问”,大学是什么?在经过了大学的洗礼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这也是作为一线教师的她常常思索的问题。
课程育人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用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同时讲究教学方法,实现育人的目的。
丁秋芸在讲授《高级英语》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演讲的魅力,她要求学生背诵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任务一下达,很多学生讨价还价,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让丁秋云意识到,学生背诵演讲的内驱力不足的问题。
于是,丁秋芸干脆以身作则,跟学生一起背,她还承诺会将每一位同学的背诵段落录制成视频,并把这份特殊的礼物献给即将毕业的同学们。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果然被调动起来,视频录制的那一天,学生表现得异常完美,这让丁秋芸有些意外。视频取名为:阿拉丁和她的神童们(阿拉丁是学生们给丁秋芸的昵称),满庭院·“芸”聚众“生”。
一次演讲的背诵和视频的录制,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单词、句子,更让他们领会到为了一件事情全力以赴的奋斗精神、互相鼓励的协作精神。丁秋芸在要求学生的同时,也对自己提出要求,将无形的育人融入有形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创新协作的健康心态。
“一线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实践教学的个性化和课程育人的个性化。”丁秋芸说。